美機MAQI,停針位
美機MAQI,停針位
北京時間4月3日凌晨4點,特朗普正式宣布將對所有國家征收10%的基準關稅,該關稅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凌晨0時01分生效。
特朗普展示的圖表顯示,美國對中國實施34%的“對等關稅”,對歐盟實施20%的“對等關稅”,對巴西、英國實施10%的“對等關稅”,對瑞士實施31%的“對等關稅”,對印度實施26%的“對等關稅”,對韓國實施25%的“對等關稅”,對日本實施24%的“對等關稅”,對印尼實施32%的“對等關稅”,對泰國實施36%的“對等關稅”,對越南實施46%的“對等關稅”,對柬埔寨實施49%的“對等關稅”。
美國毫不客氣地對柬埔寨甩出了一張高達49%的關稅處罰單,越南、馬達加斯加等國家也未能幸免,大都被40%+的“重稅”狠狠打擊,就連一向緊跟美國步調的菲律賓,也沒能避過17%的關稅沖擊。那些當初信誓旦旦地喊著“離開中國,我們一樣可以活得很好”的企業,現在面對暴跌的訂單和歸零的利潤,恐怕只能在心里哀嘆:“本以為占了便宜,結果卻是一腳踩進了大坑,這次真虧慘了!”當初搬遷時有多痛快,如今就有多后悔。事實證明,那些“逃離中國”的企業,最終掉入了美國精心設下的關稅陷阱。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越南鞋廠老板發的一條動態,讓人唏噓不已:“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年,結果關稅一漲,又回到了‘解放前’。早知道是這樣,我當初真不該從東莞搬出去!”這條動態的評論區里,同行們的唉聲嘆氣比比皆是。背后的原因,是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大劫難”暴露了三個扎心的真相。
1. 美國的“關稅算盤”,從來都不講“公平”
這次所謂“對等關稅”,背后不過是“美國優先”的赤裸式掠奪罷了。為方便“薅羊毛”,特朗普政府給全世界扣上了一頂10%的“基準稅帽”,然后專挑那些對美貿易逆差大的國家進行精準打擊。比如柬埔寨被加收49%的關稅,越南被征46%,泰國36%;甚至韓國和日本這些美國的盟友,也分別被課以25%、24%的關稅。
更讓人無語的是,連啤酒、空鋁罐這類不起眼的物品都成了美國征稅的目標。不禁讓人感嘆,美國連“蚊子腿上的肉”都不放過,一個勁兒地榨取利益。
2. 東南亞的“低成本優勢”,最終成了“天坑”
不少企業當初計算得失時,只關注東南亞的低人工成本,卻忽略了關稅和一系列“隱形成本”。
以越南為例,雖然人工成本便宜不少,但產業鏈配套的短板卻直接拖了后腿。生產過程中,甚至連一顆小螺絲釘都得從中國進口,這大幅增加了物流成本。柬埔寨一度靠歐盟“免稅政策”嘗點甜頭,卻在美國突然加征49%關稅后,產品成本翻倍,客戶一看直接轉單給中國供應商,有位做服裝生意的老板無奈地算了筆賬:“越南工廠即便比中國便宜15%的生產成本,但加上關稅,整體反而貴了20%。”顯然,這種“低成本”最終反噬成了“高代價”。
3. 中國的“護城河”,不僅是高效制造能力
前幾年,部分人吹捧越南是“世界工廠接班人”,疫情期間也一度以價格優勢搶占了份額。但可惜,一場供應鏈危機就讓它“現了原形”。
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這些問題在關鍵時刻紛紛發作。而到了美國課以重稅后,東南亞國家往往面對有心無力的局面,企業連正常申訴的渠道都很難找到。
再看看中國,盡管也曾面對高達34%的關稅壓力,卻憑借完善的產業鏈、物流體系和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穩住了基本盤。一些企業曾為中國的政策調控和較高的生產成本叫苦,可在經歷這些現實后,反而發現真正堅實可靠的,是中國提供的高效、安全的“防護墊”。東南亞的“低成本”,就像一朵外表誘人的玫瑰,卻帶著尖銳的刺;中國看似成本高,卻擁有“鎧甲”,能夠從容應對風暴。
美國關稅背后的算盤:不僅“割中國”,還“收割東南亞”
其實,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來打壓他國經濟的這套戲碼,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當年限制日本半導體,到對中國輪胎征收35%關稅,美國一直把“保護主義例外”玩得爐火純青。但這次,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美國連自己的盟友都不放過,一起推上砧板。對東南亞課以重稅的背后,折射出三個重要真相:
1. 越南、柬埔寨:被“捧殺”的“替代者”
前幾年媒體大肆渲染“制造業逃離中國”的浪潮,越南、柬埔寨似乎變成了“替補明星”。可美國的真實動作卻讓它們成了“冤大頭”。越南承接了中國20%的轉移產能后,美國便加稅46%,直接把越南的訂單削減得“慘不忍睹”。柬埔寨稍賺了點歐盟免稅的甜頭,就立刻迎來“美國49%重稅”的精準打擊,明晃晃向全世界展示了“替代者”就是“韭菜”的本質。
2. “去中國化”的產業鏈愿景,不過是一場騙局
打壓中國產業鏈的“去中心化”理論是美國的一貫伎倆,可無論是馬達加斯加的紡織廠還是斯里蘭卡的電子組裝廠,都離不開中國供應的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全球生產網絡中,中國早已是離不開的大樹,強行換供應端,不過是“拆東補西、自廢武功”。
3. 中國“反脆弱性”源于全面實力
相比東南亞制造業對關稅的束手無策,中國企業早已磨礪出抗打擊能力:浙江有燈具工廠通過智能化改造,把生產成本壓至更低,即便美國課以重稅,價格依然有競爭力;廣東的電子廠直接把訂單轉回國內市場,憑內需消費力也能完好運作。這種穩健、靈活的“反脆弱”能力,正是中國制造難以被替代的底氣。
寫在最后:企業的三條“避坑準則”
這場席卷全球的“關稅風暴”,無疑給制造業企業敲響了警鐘。與其盲目跟風遷走產能,不如謹記以下三條“避坑準則”:
1. 算好“總成本”不是只看工資和土地
選址時不能只看“表面優勢”,物流效率、政策風險、供應鏈配套一旦忽略,最終可能得不償失。用時間換的錢,到頭來只會讓企業陷入更大麻煩。
2. 把控“政策風險”的抗打擊能力
美國關稅政策翻臉比翻書還快,但中國政府在面對貿易戰等大風浪時,始終提供了穩定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市場。別忘了,企業安全感很大程度取決于政策環境的確定性。
3. 別輕視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即便生產基地遠赴東南亞,中國的龐大消費市場仍是一塊讓人垂涎的“香餑餑”,70%的訂單來自中國卻因搬廠導致成本飆升的案例比比皆是。與其“逃離”,倒不如珍惜與服務好這個市場。
這次加征關稅
東南亞國家受傷很嚴重!
美國毫不客氣地對柬埔寨甩出了一張高達49%的關稅處罰單,越南、馬達加斯加等國家也未能幸免,大都被40%+的“重稅”狠狠打擊,就連一向緊跟美國步調的菲律賓,也沒能避過17%的關稅沖擊。那些當初信誓旦旦地喊著“離開中國,我們一樣可以活得很好”的企業,現在面對暴跌的訂單和歸零的利潤,恐怕只能在心里哀嘆:“本以為占了便宜,結果卻是一腳踩進了大坑,這次真虧慘了!”當初搬遷時有多痛快,如今就有多后悔。事實證明,那些“逃離中國”的企業,最終掉入了美國精心設下的關稅陷阱。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越南鞋廠老板發的一條動態,讓人唏噓不已:“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年,結果關稅一漲,又回到了‘解放前’。早知道是這樣,我當初真不該從東莞搬出去!”這條動態的評論區里,同行們的唉聲嘆氣比比皆是。背后的原因,是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大劫難”暴露了三個扎心的真相。
1. 美國的“關稅算盤”,從來都不講“公平”
這次所謂“對等關稅”,背后不過是“美國優先”的赤裸式掠奪罷了。為方便“薅羊毛”,特朗普政府給全世界扣上了一頂10%的“基準稅帽”,然后專挑那些對美貿易逆差大的國家進行精準打擊。比如柬埔寨被加收49%的關稅,越南被征46%,泰國36%;甚至韓國和日本這些美國的盟友,也分別被課以25%、24%的關稅。
更讓人無語的是,連啤酒、空鋁罐這類不起眼的物品都成了美國征稅的目標。不禁讓人感嘆,美國連“蚊子腿上的肉”都不放過,一個勁兒地榨取利益。
2. 東南亞的“低成本優勢”,最終成了“天坑”
不少企業當初計算得失時,只關注東南亞的低人工成本,卻忽略了關稅和一系列“隱形成本”。
以越南為例,雖然人工成本便宜不少,但產業鏈配套的短板卻直接拖了后腿。生產過程中,甚至連一顆小螺絲釘都得從中國進口,這大幅增加了物流成本。柬埔寨一度靠歐盟“免稅政策”嘗點甜頭,卻在美國突然加征49%關稅后,產品成本翻倍,客戶一看直接轉單給中國供應商,有位做服裝生意的老板無奈地算了筆賬:“越南工廠即便比中國便宜15%的生產成本,但加上關稅,整體反而貴了20%。”顯然,這種“低成本”最終反噬成了“高代價”。
3. 中國的“護城河”,不僅是高效制造能力
前幾年,部分人吹捧越南是“世界工廠接班人”,疫情期間也一度以價格優勢搶占了份額。但可惜,一場供應鏈危機就讓它“現了原形”。
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這些問題在關鍵時刻紛紛發作。而到了美國課以重稅后,東南亞國家往往面對有心無力的局面,企業連正常申訴的渠道都很難找到。
再看看中國,盡管也曾面對高達34%的關稅壓力,卻憑借完善的產業鏈、物流體系和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穩住了基本盤。一些企業曾為中國的政策調控和較高的生產成本叫苦,可在經歷這些現實后,反而發現真正堅實可靠的,是中國提供的高效、安全的“防護墊”。東南亞的“低成本”,就像一朵外表誘人的玫瑰,卻帶著尖銳的刺;中國看似成本高,卻擁有“鎧甲”,能夠從容應對風暴。
美國關稅背后的算盤:不僅“割中國”,還“收割東南亞”
其實,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來打壓他國經濟的這套戲碼,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當年限制日本半導體,到對中國輪胎征收35%關稅,美國一直把“保護主義例外”玩得爐火純青。但這次,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美國連自己的盟友都不放過,一起推上砧板。對東南亞課以重稅的背后,折射出三個重要真相:
1. 越南、柬埔寨:被“捧殺”的“替代者”
前幾年媒體大肆渲染“制造業逃離中國”的浪潮,越南、柬埔寨似乎變成了“替補明星”。可美國的真實動作卻讓它們成了“冤大頭”。越南承接了中國20%的轉移產能后,美國便加稅46%,直接把越南的訂單削減得“慘不忍睹”。柬埔寨稍賺了點歐盟免稅的甜頭,就立刻迎來“美國49%重稅”的精準打擊,明晃晃向全世界展示了“替代者”就是“韭菜”的本質。
2. “去中國化”的產業鏈愿景,不過是一場騙局
打壓中國產業鏈的“去中心化”理論是美國的一貫伎倆,可無論是馬達加斯加的紡織廠還是斯里蘭卡的電子組裝廠,都離不開中國供應的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全球生產網絡中,中國早已是離不開的大樹,強行換供應端,不過是“拆東補西、自廢武功”。
3. 中國“反脆弱性”源于全面實力
相比東南亞制造業對關稅的束手無策,中國企業早已磨礪出抗打擊能力:浙江有燈具工廠通過智能化改造,把生產成本壓至更低,即便美國課以重稅,價格依然有競爭力;廣東的電子廠直接把訂單轉回國內市場,憑內需消費力也能完好運作。這種穩健、靈活的“反脆弱”能力,正是中國制造難以被替代的底氣。
寫在最后:企業的三條“避坑準則”
這場席卷全球的“關稅風暴”,無疑給制造業企業敲響了警鐘。與其盲目跟風遷走產能,不如謹記以下三條“避坑準則”:
1. 算好“總成本”不是只看工資和土地
選址時不能只看“表面優勢”,物流效率、政策風險、供應鏈配套一旦忽略,最終可能得不償失。用時間換的錢,到頭來只會讓企業陷入更大麻煩。
2. 把控“政策風險”的抗打擊能力
美國關稅政策翻臉比翻書還快,但中國政府在面對貿易戰等大風浪時,始終提供了穩定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市場。別忘了,企業安全感很大程度取決于政策環境的確定性。
3. 別輕視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即便生產基地遠赴東南亞,中國的龐大消費市場仍是一塊讓人垂涎的“香餑餑”,70%的訂單來自中國卻因搬廠導致成本飆升的案例比比皆是。與其“逃離”,倒不如珍惜與服務好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