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GEMSY電腦縫紉機設置速度
寶石GEMSY電腦縫紉機設置速度
這是作者為林雪萍新著《大出海:中國制造全球出征的關口和突破》一書寫的推薦序。
轉自《財經雜志》
全球制造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全球各地工廠的興起所引發的供應鏈碎片化的同時,大量的新興區域化市場也在興起。盡管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在全球越來越多地蔓延,但對于中國制造而言,這也是一個尋找全球市場的全新的機會。
如果中國制造能夠“抓緊全球化機遇、抓緊中國制造業優勢以及抓緊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中國產品就一定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更強的品牌走向全球。
第一,中國企業要抓緊全球化機遇。中國產品的制造能力已經在過去外資企業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經歷了深刻的錘煉。以中國家電產品為例,2003年,我率領TCL、海爾等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了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海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國內主流冰箱產品以單開門為主,海爾則投資了幾百萬元在展會上大力宣傳推廣雙開門冰箱。這使得海爾雙開門冰箱聲名大噪,此后海爾品牌也在美國深入人心。
20年后的今天,中國電子消費品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2年,中國品牌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中貢獻了37%的銷售額。其中,手機和掃地機器人品牌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占比均達43%。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了三席。中國僅用了20余年的時間,便實現了從OEM(原廠委托制造,即“貼牌生產”)到ODM(原廠委托設計),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的飛躍。現在可以說是中國電子消費品的品牌全球化最興旺的時刻。這得益于中國企業抓住了全球化機遇,與全球價值鏈緊密地纏繞在一起。
第二,中國企業要抓緊中國制造業優勢。中國擁有最完整、高效的產業鏈優勢: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服裝等,到技術密集型產品,如電子產品、盾構機、高鐵等。中國制造在全產業擁有巨大的優勢,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做到產業鏈如此完整和高效,而這些產業的底層技術又是相互關聯的。中國手機電池的發展,為汽車動力電池提供了基礎能力的支撐;而用于手機殼加工的鈦合金技術,又為電解槽的殼體提供了新的動力。這些產品都是從中國的土壤中生長的,又開始向全球市場挺進。中國制造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可以在全球尋找到更多市場。
第三,中國企業要抓緊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一個品牌只有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才能走向全球并取得成功。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于中國品牌來說是一個最理想的窗口和最佳“熱身場”。與歐美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對商品性價比、交付的速度以及后續服務等要求更高。如果一個品牌在國內已經打響知名度,那么在海外市場就有更大的機會取得成功。
中國企業在利用好國內大市場積極苦練內功的同時,也要積極進行能力外溢。要用兩只眼睛看市場,即“一只眼睛看國內,一只眼睛看國外”,以更加均衡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中國企業在做到“三個抓緊”的同時,也要克服中國制造出海的短板。然而這些短板并非政策,也并非人才。
有些人誤認為中國制造“走出去”的最大“軟肋”是政策的短缺,其實并不完全如此。當初雅詩蘭黛、歐萊雅等化妝品品牌在出海過程中并沒有特別政策的扶持。有一次,星巴克CEO(首席執行官)舒爾茨向我解釋一個咖啡品牌如何能夠成功進入中國這個擁有上千年茶文化的市場。他認為關鍵在于星巴克售賣的不僅是咖啡,更多的是服務。顯然,即使沒有政策扶持,一個品牌依然可以很好地在全球取得成功。同時,人才也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軟肋”。從古絲綢之路起,中國就不缺乏高質量的服務人員和品牌推銷人員。資本也不是“軟肋”,例如抖音海外版長時間占據美國App(應用程序)下載量首位。
在我看來,中國品牌當前的“軟肋”是文化。如果缺乏強有力的文化屬性,那么中國品牌出海必然缺乏支撐力。現在,越來越多海外品牌,尤其是歐美品牌強調文化屬性,特別是在食品、化妝品等領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既重視本國文化,也強調本土文化。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轉變,比如奢侈品品牌巴寶莉在2019年春節專門推出了春節元素的產品。三星集團會長曾告訴我,三星產品在東南亞國家暢銷的關鍵在于品牌背后有偶像劇、韓團等文化支持。
這些大大小小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會讓我們理解中國企業出海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時代命題。
很高興看到《大出海》的作者能夠用冷靜觀察的視角,對中國制造這一波的出海景象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描述。如同作者在《供應鏈攻防戰》一書所構建的“供應鏈三力模型”,本書也構建了一個框架式的結構,來分析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群體性難題。書中將“地理空間”提升為企業的戰略性高度,認識每個國家在全球版圖的獨特價值。書中提到了企業對于“價值鏈空間”的選擇,中國制造在走出國門的時候,也是一次向更高價值鏈爬升的機會。“認知空間”則明確地指出了企業出海所存在的風險,這正是文化沖突所導致的對抗和消耗。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是一個消除摩擦、再次融入世界的過程。
中國企業出海,本質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一個形成全球思維的過程。這個主角也并不都是企業,中國各級政府、各領域專家甚至大學生也都可以積極擁抱中國“走出去”的全球化浪潮。當全球許多國家,如墨西哥、愛爾蘭、匈牙利、尼日利亞等都在中國積極招商引資的時候,我們的視角也要發生變化。各級政府、政策研究者也要多走出去,看一看全球正在發生的景象。當中國企業2023年在匈牙利的投資已經占近60%的時候,我們的專家、學者也要去當地看清楚它背后的邏輯。《大出海》的作者在這一點上,算是一個實證派的田野學者。按照作者的說法,他前后訪談了200多位熟悉海外機構的一線管理者、海外機構在中國的各級人員,并且去不同國家的工廠進行實地調研。在泰國的菠蘿地和越南的荷花池上,全新的工廠正在拔地而起。作者用親眼所見的“桑田變工廠”的廣角鏡頭,替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希望這種景象也能被更多人親身體驗。在現場,我們能夠找到回答國內問題的海外答案。書中也提到了大量年輕管理者在海外奔波而卓有成就的景象。這種沙場點兵的場景,也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新使命。中國企業出海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年輕血液。中國培育了大量的大學生,海外也將成為他們成就自我的全新練兵場。
在我目前所見的國內有關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著作中,《大出海》這本書內容是最深刻、最客觀、最具有前瞻性的,作者的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勇氣和精神,使這本書超過其本身價值和水平,對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能真正發揮解惑、指路、出招的作用,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會繼續加強全球的交流,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外資企業在中國制造的負面清單已經完全取消,在自貿區和自貿港則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中國在主動對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并且加強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優勢。這些都將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吸引外企進入中國,提供更好的體系性支撐。在全球地緣政治形成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時候,中國企業更需要在海洋中練就搏擊驚濤駭浪的能力。中國制造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客場積極擁抱全球化,現在正是時候。
感謝許瑤老師對這篇文章的編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