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GEMSY底線張力
元一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而每一次技術的突破,又會推動元一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元一創始人之一徐小林
在國產縫前設備領域,廣東元一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一)是一個先行者和創新者。
早在2008年之前,元一創始人之一徐小林先生和他的拍檔,就把目光投向了智能鋪布機。當時國內的鋪布機市場被國外品牌如格柏、力克、伊士曼所主導,國產品牌中鮮有成熟產品。
CISMA展會現場
那些年,徐小林在CISMA展上看到縫前設備區人山人海,“那么貴的設備,還這么受關注,證明國內企業對未來制造業轉型升級、對自動化水平提升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
他從中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經過調研和對行業、國家政策進一步了解,做電機研發出身的他,堅定了奮斗目標,從此與智能縫前設備結下不解之緣。創業路上,腥風血雨,沖出來的都是血路。
鋪布機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技術上有非常多的關鍵點需要一一解決。特別是跟國外擁有成熟技術經驗的大品牌相比,當時元一研發水平還不強,存在一定的技術盲區。
徐小林說:“第一臺樣機研發出來之后,我們是拆了裝,裝了拆,測試完之后覺得還有問題,就又把它拆掉,反反復復這樣一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個月。終于覺得行了,就拿到一家港資工廠去驗證,那家工廠老板對我們國產自研設備很支持,在機器運行過程中我們還在不停調試整改。”當時他天天早出晚歸,花了近三個月,終于把機器性能穩定下來。
Y5S針梭織兩用機型
在之后的市場推廣中,客戶提出一些疑問,比如鋪布時,針織面料容易出現卷邊,如何解決?“我們當時了解到,客戶工廠是采用人工干預解決,我們就想怎么用自動化的方式去替代人工。”這就是元一自動撥邊裝置的研發背景。
這一裝置應用于其Y5S針梭織兩用機型,實現了卷邊撥平、張力釋放功能,解決了針織布鋪布過程中的布料卷邊問題。
更為重大的意義是,元一以這個“撥邊裝置”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在當時整個行業內引發非常大的轟動。
“撥邊裝置”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徐小林說:這個創新技術的研發成功,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它不僅奠定了元一在國產智能鋪布機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實現了國產縫前設備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再受制于人。而且時至今日,仍然在為眾多同行提供著持續不斷的賦能。
先蹲下,鉚足勁,再起跳。
這是創業初期,元一的“一級跳”。在縫前領域,鋪布機的主要功能是把布料平整、均勻地鋪展開來,為后續裁剪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服裝工業生產線上非常重要的兩道工序,鋪布和裁切需要緊密配合,誰也很難離開誰。
元一在智能鋪布機領域站穩腳跟之后,緊接著就向自動裁床發起挑戰。
元一自動裁床
徐小林說:裁床項目開始策劃是在2010年,相比鋪布機,裁床對技術研發水平要求更高。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元一,在裁床項目上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彎路。
“最初是模仿國外大牌,結果仿出來質量不達標,一次性報廢了十幾臺樣機。經過多次失敗教訓后,我們重新規劃裁床發展路線,明確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長久走下去,于是下定決心走高端路線,要做自主研發的世界領先產品,包括軟件的開發、應用的開發,甚至底層算法等等,都是我們自主搞。”那時候自主研發的軟件并不成熟,元一在隨后幾年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完善創新,使產品性能和產銷量一點點地提高起來。
然而到了2016年、2017年的時候,他們越來越深切感受到一點:像力克、格柏這些國外大品牌,幾十年的經營使其接觸到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需求和復雜的生產場景,積累了豐富的應用經驗。
V9s高精度智能裁床
年輕的元一盡管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面對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和復雜的應用場景時,經驗相對不足,那么在軟件和底層算法的迭代速度上也就比不上國外品牌。他們于是就在思考,用什么方式,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更快的完善和迭代呢?
真是無巧不成書。
當時,元一所在的廣東中山市不斷采取各種措施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包括建設智能產品公共服務平臺,幫助傳統企業進行產品物聯網化和智能化改造。徐小林說,“中山市政府就找到我們,問能不能給中山市的產業升級做一些貢獻。我們正好成立了易裁剪項目,主要是為下游服裝廠提供不同面料的裁切加工服務。雙方一拍即合。”
這個易裁剪項目與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的合作,給元一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挑戰”和更多的應用場景。不管是針織、梭織還是牛仔、內褲、T恤等各種面料,都涌進了易裁剪的加工服務中心,裁切難題比之前多了很多,“給我們的壓力也大了很多”。
但是反過來講,元一如果要矢志加速追趕國外先進品牌的技術發展進程,也就必須要以一種非常規的路徑來實現“彎道超車”。
“易裁剪”承擔了這一歷史使命。
刀智能-實用新型專利
在迎接各種挑戰的過程中,元一又經過幾年磨礪和迭代開發,產品也就越來越成熟。比如它在“刀智能”(裁刀智能補償技術,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糾偏裝置)上的技術突破、實現了國產品牌的歷史性飛躍。
后來徐小林在回顧這一關鍵策略時認為,“如果我們沒有易裁剪,如果還是以前傳統的方式,比如一個廠一個廠地去鋪,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去應用,那么到目前為止,整個技術的迭代速度就不會有那么快,產品的應用程度也就會差一些。”
智能磨刀系統-實用新型專利
這是元一非常規的“二級跳”,閃耀著創新和躍遷的光芒。
2024年8月28日,元一投資建設的元一科技智慧紡織裝備總部項目在中山市小欖鎮正式動工。
這標志著元一引領紡織服裝高端裝備未來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正式開啟。經過16年的發展,元一又站在一個全新的發展起點,重新出發。
元一科技智慧紡織裝備總部項目正式動工
元一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始終將創新置于核心地位,通過新建廠房和辦公大樓、新增產線、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引入數字化管理模式,再結合自身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創新優勢,將進一步解碼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獲得發展新動力、新優勢,使元一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促進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打造數字化協同管理,實現精益生產,加強競爭優勢。
在新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依舊是元一的發展動力。近年來,元一的“邊走邊裁系統控制”“鋪布機語音控制”“軟性材料瑕疵檢測”“布料波位堆疊”等多項技術實現了國內首創,乃至世界首創。
“邊走邊裁系統控制”
“邊走邊裁”,指的是裁片在過窗的同時,裁刀仍在工作,充分利用了裁片過窗的時間。相比傳統的先將料送到切割區域、裁剪完該區域材料后再送料的定床裁剪方式,“邊走邊裁”減少了送料等待時間,能有大幅提高裁剪效率。同時,它因為減少了面料的停頓和重新吸附過程,還可以降低面料位移的可能性,更好地保障裁剪精度。十多年來,這項技術一直掌控在法國力克手里,元一突破該項技術后,預示著國產裁床技術的競爭力更加強大。
2023年,除了推出AI“邊走邊裁”控制技術之外,元一還相繼研發出AI智能打號機器人、AI智能驗布機器人、AI智能驗皮機器人、全球首創AI“智能王”瑕疵點檢測鋪布機控制技術。2024年,元一科技又推出了全球首創布料波位堆疊機器人技術、AI智能粘合機器人生產線。
自動打號機M3-506
從AI智能驗布到鋪布再到上布、打標、打號等,元一已經把整個裁前環節全部打通,而且所有設備都實現物聯網功能,并通過MES系統把硬件設備串聯起來,真正實現了所謂的“縫前一體化”。
徐小林說,元一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而每一次技術的突破,又會推動元一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元一的使命就是把創新融入到裁剪的每一個細節。”他說,“這也是推動我們堅持往前走的一種方式。”
時至今日,身為董事長的徐小林仍然把自己看作元一的產品經理。對他來說,技術的突破、產品的突破、團隊的突破和企業的突破,就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攀。
元一內部奉行的是工程師文化,不太善于搞營銷,也不擅長自我宣傳,他們就是一門心思埋頭于技術研發,自己跟自己競爭,一步步地扎實往前走。
越走越快,越爬越高,同行者漸少。越往上越孤獨,越要繼續走下去。
徐小林說:“人的精力有限,能夠把縫前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做得更好、做得更優,能為行業發展做一點點貢獻,我覺得一輩子也是蠻開心的。”
心中有光的人,會在孤獨行進中尋找意義,于無聲中聽驚雷,以無畏之姿向著未知前行。因為,巔峰就在孤獨的盡頭等待著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