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GEMSY縫紉機小嘴包縫機識別骨位
寶石GEMSY縫紉機小嘴包縫機識別骨位
杜克普558圓頭鎖眼機結構緊湊、機構之間互相聯系,用戶在遇到故障時,若單檢查某一個機構或位置,往往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下面向大家介紹該機重要的機構標準位置及調整要求,望廣大用戶能規范地調整、使用機器,同時為有經驗的維修人員查找、處理比較復雜的問題提供指導。
1、離合、制動機構
1.1 手輪在皮帶輪上的離合力
調整鎖緊螺母與螺栓末端之間間隙為3毫米,以獲得正確的離合力(圖1)。
1.2 長度調節滑塊的調節
長度調節滑塊的刻度要根據實際要求的鈕孔長度調整(圖2)。
1.3 連桿與從動桿
轉動手柄,使拖布板處于后極限位置,此時調整限位擋板,確保從動桿能從連桿銷上自由滑落(圖3)。
1.4 停車控制桿與四棱塊之間的間隙
將從動桿推到下方,轉動手柄使連桿滾輪位于長度調節滑塊的最高點,當從動桿剛剛微動時,此時應確保停車控制桿上連接板與小方塊之間的間隙為0.5毫米(圖4)。
1.5 制動桿與制動凸輪之間間隙
制動桿處于縫紉位置時,制動凸輪的最大偏心外圓與制動桿最前面的制動彈簧片間的間隙為1.3毫米(圖5)。
1.6 離合桿與手輪之間的間隙
(1)三臂連桿處于縫紉狀態時,離合桿滾輪與手輪之間的間隙為0.3毫米(圖6)。
(2)停車時,手輪與離合圈之間應要有0.3毫米的間隙(圖7)。
1.7 皮帶輪棘輪與傳動軸棘爪之間的間隙
離合桿滾輪與手輪小平面接觸時,皮帶輪的棘爪與進給傳動軸上的棘爪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圖8)。
1.8 可靠離合
分離狀態(脫嚙)時,離合圈與離合片之間的間隙為0.7~0.9毫米(圖9)。
1.9 皮帶輪棘爪的調節
棘爪要能在彈簧的作用下自由回彈,且不能有軸向間隙(圖10)。
1.10 輔助制動桿與銷之間的間隙
輔助制動起作用時,輔助制動桿與開合桿的控制銷之間的間隙為2毫米(圖11)。
2、壓腳板與托布板
2.1 壓腳板在托布板上位置的調節
壓腳板應與托布板的內側邊平行(圖12)。
2.2 壓腳板限位片位置的調節
調整壓腳板限位片,保證壓腳板被向兩側推開最大量時,其外側邊與托布板的內側邊的左右間隙相等(圖13)。
2.3 抬壓腳高度的調節
壓腳抬起時,與齒紋板間距為10毫米(圖14)。
彈簧的上下定位桿之間間距為14+0.5毫米,壓腳壓力要保證最輕薄的縫料也能被可靠壓住(圖15)。
縫紉線跡的調節:
(1)將短針安裝好,在紙片上試縫。若機器為后切狀態時,內側針跡要留有刀口空間(圖17A)。若機器為先切狀態時,內側針跡要重合成一條直線(圖17B)。
(2)左右兩側針跡要等長,圓頭要圓,而且要對稱。后切狀態時,切刀痕跡要在內側兩行針跡之間左右對稱,且在圓頭的內側并且居中。先切狀態時,切刀痕跡要正好切在內側線跡上,且均勻圍繞在圓頭的外側。刀臂架不能有軸向間隙,且抬起、落下運動自如,無阻滯。
4、線鉤及針桿驅動
4.1線鉤轉臺與托布板的垂直位置
在縫紉左、右兩側線跡時,線鉤轉臺平面都要與托布板內側邊成90°直角(圖18)。
4.2 線鉤轉臺相對于托布板的橫向位置
線鉤轉臺中心至托布板左右兩內側邊的距離要對稱相等(圖19)。
4.3 線鉤轉臺驅動傘齒輪
轉動圓頭前、后(傘齒輪的左、右兩側與轉臺齒輪嚙合)位置,傘齒輪與轉臺齒輪的嚙合齒數要對稱相等(圖20)。
4.4 針桿的擺動位置
針桿的擺動應與托布板內側邊成直角(圖21)。
將線鉤完全插入到線鉤架中,左右線鉤的頂尖要與開槽兩邊對準(圖23)。
4.7 鉤線時間及位置
鉤線時間應在線跡最寬的狀態下調節,不同系列機器的調試要求不同,線跡最大寬度和鉤線時間是不同的,應根據相關要求來確定線鉤的勾線時間。確定鉤線位置時,線鉤的尖端應位于機針的中心線上(圖24)。
4.11 左分線叉的位置
左線鉤與左分線叉間的間隙,在保證線鉤縫線順利通過的條件下應盡量小,分線叉的叉口要對準線鉤的穿線孔(圖28)。
4.12 右分線叉的位置
右分線叉與右線鉤的上邊緣靠得越近越好,但不能相碰。分線叉尖要盡量貼近線鉤靠近機針一側的邊緣,但不能凸出線鉤邊緣(圖29)。
4.13 分線叉的運動
兩側分線叉運動應對稱、一致,即機針在左、右針位下行尚未到達下死點前,左、右分線叉應閉合,閉合時,左、右線鉤鉤尖與機針的距離相等(圖30)。
4.14 機針在小針板槽中的位置
機針落下時,應落在小針板槽口的直邊緣一側,機針在小針板槽中時不能碰到槽壁(圖31)。
4.15 小針板高度
小針板應盡量調得高一點,以避免落針時縫料被過分下壓(浮料)(圖32)。
注意:在任何時刻、任何位置,小針板都不能與任何零部件相碰。
5、面線剪刀及面線夾線器
5.1 面線剪線刀的位置
當機針位于右線鉤一側,且處于下死點位置時,機針與剪線刀尖的間隙為0.2毫米。剪線刀在小針板下面盡量貼近小針板,但不能碰到小針板(圖33)。
5.2 剪刀架的位置
線鉤座處于左極限位置時,右分線叉限位片不可與此時位于右極限位置的面線剪刀架相碰(圖34)。
5.3 拉銷
當剪刀桿轉到拉銷頭下方時,剪刀桿與拉銷頭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圖35)。
5.4 剪刀在左線鉤處的位置
剪線刀擺動到極限位置時,此時剪刀尖露出小針板左邊緣1毫米(圖36)。
5.6 針線打線桿
針線打線桿應打出充足的線量,以保證下一次鈕孔起縫之用(圖38)。
6、底線線夾、底線撥線桿、芯線撥線桿及線鉤剪線刀
6.1 底線線夾(341000型機器使用)
6.1.1 在右極限位置時,線夾的尖點與小針板的點重合(圖39)。
6.1.2 線夾的高度在右極限位置時,線夾的頂端應與小針板的上平面齊平(圖40)。
6.2 底線撥線桿
6.2.1 被夾住的底線長度
調整被夾住的底線長度:縫第1針時,線被牢固地定在線鉤與小針板之間,如果線頭太短,線會從線夾中脫出(圖41)。
6.2.2 撥線桿的基本位置
當撥線桿靠在銷子上時,打開桿與撥線桿銷子之間應有間隙(圖42)。
6.3 芯線撥線桿
6.3.1 拖線塊行程
調整拖線塊行程:芯線從小針板的過線孔中露出4毫米,芯線露頭長度越短越好,但應保證安全起縫(圖43)。
6.3.2 Brake force自鎖力
自鎖力應調整合適:起縫時,芯線能夠帶動拖線塊向上運動至限位片與線鉤轉臺下平面位置相抵(圖44)。
6.4 341000型機器的底線及芯線剪刀
6.4.1 剪刀刃的位置
剪刀刃重合量1毫米,然后再張開(圖45)。
6.4.2 剪刀力度
在保證剪線效果良好的前提下,剪刀運動越輕滑越好。
(1)普通西裝縫料(毛料或化纖混合料),縫紉線跡應平整(圖46)。
縫線張力:化纖線時110~150克力,SABA 80線時 150~180克力。使用機針:558NM90。
(2)普通牛仔服面料(棉牛仔布),縫紉線跡應平整(圖47)。
1、離合、制動機構
1.1 手輪在皮帶輪上的離合力
調整鎖緊螺母與螺栓末端之間間隙為3毫米,以獲得正確的離合力(圖1)。
1.2 長度調節滑塊的調節
長度調節滑塊的刻度要根據實際要求的鈕孔長度調整(圖2)。
1.3 連桿與從動桿
轉動手柄,使拖布板處于后極限位置,此時調整限位擋板,確保從動桿能從連桿銷上自由滑落(圖3)。
1.4 停車控制桿與四棱塊之間的間隙
將從動桿推到下方,轉動手柄使連桿滾輪位于長度調節滑塊的最高點,當從動桿剛剛微動時,此時應確保停車控制桿上連接板與小方塊之間的間隙為0.5毫米(圖4)。
1.5 制動桿與制動凸輪之間間隙
制動桿處于縫紉位置時,制動凸輪的最大偏心外圓與制動桿最前面的制動彈簧片間的間隙為1.3毫米(圖5)。
1.6 離合桿與手輪之間的間隙
(1)三臂連桿處于縫紉狀態時,離合桿滾輪與手輪之間的間隙為0.3毫米(圖6)。
(2)停車時,手輪與離合圈之間應要有0.3毫米的間隙(圖7)。
1.7 皮帶輪棘輪與傳動軸棘爪之間的間隙
離合桿滾輪與手輪小平面接觸時,皮帶輪的棘爪與進給傳動軸上的棘爪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圖8)。
1.8 可靠離合
分離狀態(脫嚙)時,離合圈與離合片之間的間隙為0.7~0.9毫米(圖9)。
1.9 皮帶輪棘爪的調節
棘爪要能在彈簧的作用下自由回彈,且不能有軸向間隙(圖10)。
1.10 輔助制動桿與銷之間的間隙
輔助制動起作用時,輔助制動桿與開合桿的控制銷之間的間隙為2毫米(圖11)。
2、壓腳板與托布板
2.1 壓腳板在托布板上位置的調節
壓腳板應與托布板的內側邊平行(圖12)。
2.2 壓腳板限位片位置的調節
調整壓腳板限位片,保證壓腳板被向兩側推開最大量時,其外側邊與托布板的內側邊的左右間隙相等(圖13)。
2.3 抬壓腳高度的調節
壓腳抬起時,與齒紋板間距為10毫米(圖14)。
彈簧的上下定位桿之間間距為14+0.5毫米,壓腳壓力要保證最輕薄的縫料也能被可靠壓住(圖15)。
2.5 壓腳鎖定桿的調節
壓腳鎖定桿要稍稍超過其繃壓位置(圖16中的右邊一根白線),調整至圖16中的左邊一根藍線,以避免縫紉過程中壓腳意外抬起。
縫紉線跡的調節:
(1)將短針安裝好,在紙片上試縫。若機器為后切狀態時,內側針跡要留有刀口空間(圖17A)。若機器為先切狀態時,內側針跡要重合成一條直線(圖17B)。
(2)左右兩側針跡要等長,圓頭要圓,而且要對稱。后切狀態時,切刀痕跡要在內側兩行針跡之間左右對稱,且在圓頭的內側并且居中。先切狀態時,切刀痕跡要正好切在內側線跡上,且均勻圍繞在圓頭的外側。刀臂架不能有軸向間隙,且抬起、落下運動自如,無阻滯。
4、線鉤及針桿驅動
4.1線鉤轉臺與托布板的垂直位置
在縫紉左、右兩側線跡時,線鉤轉臺平面都要與托布板內側邊成90°直角(圖18)。
4.2 線鉤轉臺相對于托布板的橫向位置
線鉤轉臺中心至托布板左右兩內側邊的距離要對稱相等(圖19)。
4.3 線鉤轉臺驅動傘齒輪
轉動圓頭前、后(傘齒輪的左、右兩側與轉臺齒輪嚙合)位置,傘齒輪與轉臺齒輪的嚙合齒數要對稱相等(圖20)。
4.4 針桿的擺動位置
針桿的擺動應與托布板內側邊成直角(圖21)。
4.5 針桿驅動齒輪
兩齒輪的嚙合側隙應調整合適,避免出現下述現象。(1)間隙太小會引起噪聲。(2)間隙太大會引起針桿“咯咯”響,齒輪上的標記要對準(圖22)。
將線鉤完全插入到線鉤架中,左右線鉤的頂尖要與開槽兩邊對準(圖23)。
4.7 鉤線時間及位置
鉤線時間應在線跡最寬的狀態下調節,不同系列機器的調試要求不同,線跡最大寬度和鉤線時間是不同的,應根據相關要求來確定線鉤的勾線時間。確定鉤線位置時,線鉤的尖端應位于機針的中心線上(圖24)。
4.8針桿高度的確認
針桿從下死點向上提升勾線行程(不同系列機器的勾線行程不同),再上升2.5毫米時,左線鉤下邊緣應露出3/4針眼(圖25)。4.9 線鉤尖與機針的間隙
線鉤尖越過機針中心,與機針之間的間隙不大于0.1毫米,在轉動圓頭的整個行程中,該間隙都要保持不變(圖26)。4.10 護針板
機針最小擺幅時,線鉤沿勾線方向勾線,鉤尖在機針中心到鉤尖露出機針邊緣范圍內,機針與護針板應脫離(圖27)。
4.11 左分線叉的位置
左線鉤與左分線叉間的間隙,在保證線鉤縫線順利通過的條件下應盡量小,分線叉的叉口要對準線鉤的穿線孔(圖28)。
4.12 右分線叉的位置
右分線叉與右線鉤的上邊緣靠得越近越好,但不能相碰。分線叉尖要盡量貼近線鉤靠近機針一側的邊緣,但不能凸出線鉤邊緣(圖29)。
4.13 分線叉的運動
兩側分線叉運動應對稱、一致,即機針在左、右針位下行尚未到達下死點前,左、右分線叉應閉合,閉合時,左、右線鉤鉤尖與機針的距離相等(圖30)。
4.14 機針在小針板槽中的位置
機針落下時,應落在小針板槽口的直邊緣一側,機針在小針板槽中時不能碰到槽壁(圖31)。
4.15 小針板高度
小針板應盡量調得高一點,以避免落針時縫料被過分下壓(浮料)(圖32)。
注意:在任何時刻、任何位置,小針板都不能與任何零部件相碰。
5、面線剪刀及面線夾線器
5.1 面線剪線刀的位置
當機針位于右線鉤一側,且處于下死點位置時,機針與剪線刀尖的間隙為0.2毫米。剪線刀在小針板下面盡量貼近小針板,但不能碰到小針板(圖33)。
5.2 剪刀架的位置
線鉤座處于左極限位置時,右分線叉限位片不可與此時位于右極限位置的面線剪刀架相碰(圖34)。
5.3 拉銷
當剪刀桿轉到拉銷頭下方時,剪刀桿與拉銷頭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圖35)。
5.4 剪刀在左線鉤處的位置
剪線刀擺動到極限位置時,此時剪刀尖露出小針板左邊緣1毫米(圖36)。
5.5 面線夾線器
縫紉結束、在剪刀開始動作之前,夾線器要張開??p紉時,兩個夾線爪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當夾線器完全張開時,兩夾線片之間的間隙為0.3毫米(圖37)。針線打線桿應打出充足的線量,以保證下一次鈕孔起縫之用(圖38)。
6、底線線夾、底線撥線桿、芯線撥線桿及線鉤剪線刀
6.1 底線線夾(341000型機器使用)
6.1.1 在右極限位置時,線夾的尖點與小針板的點重合(圖39)。
6.1.2 線夾的高度在右極限位置時,線夾的頂端應與小針板的上平面齊平(圖40)。
6.2 底線撥線桿
6.2.1 被夾住的底線長度
調整被夾住的底線長度:縫第1針時,線被牢固地定在線鉤與小針板之間,如果線頭太短,線會從線夾中脫出(圖41)。
6.2.2 撥線桿的基本位置
當撥線桿靠在銷子上時,打開桿與撥線桿銷子之間應有間隙(圖42)。
6.3 芯線撥線桿
6.3.1 拖線塊行程
調整拖線塊行程:芯線從小針板的過線孔中露出4毫米,芯線露頭長度越短越好,但應保證安全起縫(圖43)。
6.3.2 Brake force自鎖力
自鎖力應調整合適:起縫時,芯線能夠帶動拖線塊向上運動至限位片與線鉤轉臺下平面位置相抵(圖44)。
6.4 341000型機器的底線及芯線剪刀
6.4.1 剪刀刃的位置
剪刀刃重合量1毫米,然后再張開(圖45)。
6.4.2 剪刀力度
在保證剪線效果良好的前提下,剪刀運動越輕滑越好。
(1)普通西裝縫料(毛料或化纖混合料),縫紉線跡應平整(圖46)。
縫線張力:化纖線時110~150克力,SABA 80線時 150~180克力。使用機針:558NM90。
(2)普通牛仔服面料(棉牛仔布),縫紉線跡應平整(圖47)。
針線張力:RASANT75線時150~180克力。使用機針:558NM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