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GEMSY縫紉機縫紉機如何保養
8月6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吳吉靈、協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芳走訪調研廣州縫制設備市場,與當地經銷商進行深入交流,了解行業當前面臨的深刻變革與突圍方向。商會秘書處工作人員陪同此次走訪調研。
當前行業正承受外貿訂單轉移與內需疲軟的雙重壓力。受中美貿易戰高關稅及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大量服裝訂單流向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中國服裝年出口額約1400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紡織服裝216.7億美元,同比下降5.1%;對歐盟出口紡織品服裝199.9億美元,同比增長8.1%。訂單轉移對國內中小服裝企業沖擊巨大。同時,內需市場短期內難以彌補出口缺口。下游服裝廠面臨訂單不足、利潤空間收窄的困境,導致設備更新換代需求銳減。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增量空間有限,經銷商在交流中普遍反映銷量下滑,傳統的“賣設備”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調研中探討了希音模式: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小單快反”、數字化供應鏈及直達消費者的電商平臺。該模式通過掌握渠道、數據和品牌運營,將生產外包給全球合作工廠,代表了一種脫離傳統代工、掌控高附加值環節的新路徑。服裝廠需提升自動化水平和柔性生產能力,以應對“小單快反”趨勢。經銷商代表認為,希音模式也給我們縫制設備行業帶來啟示,行業應擁抱此類新模式并提升效率,培育更多“希音式”企業,整合設計、品牌與供應鏈,掌控價值鏈高端。
吳吉靈副理事長談到,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康波周期低谷)、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及下游投資意愿疲弱等因素影響,行業將經歷較長的困難期,表現為“好半年、差兩年”的波動特征。然而,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依然穩固。縫制設備行業規模達數百億,產業鏈集群效應顯著,海外難以復制完整的產業生態,高端裝備的研發制造核心仍將留在中國。未來在于價值提升:行業需向產業鏈上游(材料、裝備)和下游(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環節攀升,逐步放棄低端加工環節,與全球市場構建新型協作關系。
座談中,吳吉靈副理事長就經銷商轉型路徑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從銷售商向服務商轉型,深化服務內涵,提供設備改裝、技術培訓、整廠規劃、生產流程優化等增值服務,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二是探索外貿新渠道,可考慮設立外貿部門,利用網絡渠道積極拓展海外客戶。三是精選合作品牌,重點關注合作品牌的產品質量穩定性、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能力,這是經銷商服務好客戶的基礎。四是利用差異化策略,代理具備特色、能解決特定生產痛點的設備,避免在普通平縫機市場陷入價格戰。
廣州縫制設備市場所面臨的挑戰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縮影。在訂單轉移與內需承壓的雙重挑戰下,生存之道在于擺脫同質化競爭:設備制造商應錨定技術創新,經銷商須加速向服務賦能轉型,全行業亟需通過效率提升與模式重構,在價值鏈高端開辟新的增長空間。轉型陣痛不可避免,唯有主動求變者方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