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縫紉機的故事
蔡繼剛:
1996年,我大約十歲,家里買了一臺九成新的“蜜蜂牌”家用縫紉機,有連桿挑線和可開啟式梭床蓋,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這是我初識縫紉機。
過了兩三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在服裝廠工作的朋友,在到他廠里去玩的時候看見了中速平縫機、平頭鎖眼機、電剪刀等縫制設備,我當時對縫制設備的發展程度感到十分驚訝。
后來,我在繅絲廠做深加工的工作,在生產帶門襟的T恤衫時,需要在門襟上鎖扣眼。剛開始我們都是將門襟鎖扣眼的工序送到別的加工廠用平頭鎖眼機鎖扣眼,但每次鎖出來的扣眼都比較毛糙。這時有人建議用圓頭鎖眼機鎖扣眼,工廠就買了臺華南牌圓頭鎖眼機,我也就這樣和縫紉機打上了交道。
圓頭鎖眼機雖然比平頭鎖眼機好,但跳針嚴重,用了不久切刀底座就損壞了。工廠決定將圓頭鎖眼機送回原廠維修,我也借此機會跟去學習維修。
在學習維修期間,我白天了解機器的內外結構,跟機修師傅們學習維修機器,晚上看零件圖,弄清機器的工作原理。機器修好后,我拿出廠里生產的 T恤衫門襟讓機修師傅們試一下,師傅們試了一下說機器還有改進空間。
四年后我又進入了當地一家大型西服廠做維修工作,在這里我比較全面地結識了現代化的縫制設備,結識了《中外縫制設備》雜志(當時叫《縫紉機科技》),并和它有了不解之緣,我的很多維修縫制設備的知識都是從這本雜志上獲得的。
時至今日,縫制設備的發展日新月異,二十幾年來經歷了純機械到電子化,再到今天的全自動化的發展過程。我也親歷了這一發展變化過程,并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立足和適應這一行業的大發展。
陳傳齊:
我今年 45歲,從事縫紉機維修工作已有20年左右,說起這段心路歷程真是坎坎坷坷。
記得剛初中畢業后,我就到服裝廠跟師傅學習維修縫紉機,從此與縫紉機結緣。
從家用縫紉機到中速工業縫紉機,我每天都是把零件拆了裝、裝了拆,不斷摸索。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到縫紉機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拆解和安裝的每一步都要求精準到位,不能馬虎,一旦一個零件裝錯,就得從頭返工。
在維修縫紉機的工作中,我吃了不少苦頭,但也鍛煉了我的能力,每次維修我都很細心、專心,并保持著恒心和耐心,這也是我從事縫紉機維修工作的心得體會。
我認為我們機修工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縫紉機維修好,我愛這份工作,并會一直做下去。
李軍:
我是 70后,說起我與縫紉機的故事,那得從我記事時說起。那個時候的縫紉機還是一件奢侈品,要托人找關系才能買到。
大概在 1978年前后,家人托親戚買了一臺南京產的“熊貓”牌家用縫紉機,當時我母親自帶縫紉機在縣服裝廠的一個下屬門市部做縫紉工,專門給顧客量體定做服裝。
從那時起,我就對這種縫制服裝的機器感興趣,當母親的縫紉機有故障時,會找當地有名望的維修師傅來修,我也會在旁邊從頭到尾觀看。其實當時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根本不懂原理,純粹只是好奇罷了。
后來,1989年,我進入了服裝廠工作,當了一名工人,從拷邊工做起,并接觸了工業縫紉機。在當時這些工業縫紉機的設備故障率比較高,維修工修機器時我也一直在看在學,并收集了一些資料,有空就鉆研,其中也有一些資料是全國縫制設備工業信息中心提供的。
時光荏苒,我和縫紉機已一起走過 40多個年頭了,我見證了從腳踏縫紉機發展到現在的全自動智能化服裝設備的全過程。未來,我還是會和縫紉機一起并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