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女工艾苗大膽創新—— 獲33項刺繡外觀專利
艾苗介紹他們公司生產的刺繡產品
本報記者鄧亞金
走進陜西天秀服飾有限公司刺繡車間,一套約10米長的刺繡機便映入眼簾。20多個機器頭上,每個都安裝了多根針,每根針會根據需要自動穿上不同顏色的線,針和線在案臺的布料上飛速穿行,一幅色彩鮮艷的吉祥圖案逐漸成形。看著自己設計的圖案被機器呈現出來,艾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60歲的艾苗是陜西天秀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18年前,艾苗從企業下崗后,開始和刺繡“打交道”,她用了兩年時間深入民間學習秦繡,之后自己設計創作圖案。如今,她的公司批量生產的獨具西秦特色的刺繡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些年,艾苗已創新33項秦繡外觀設計,并取得了專利。
苦練基本功
“小時候只要看到母親繡活兒,手就癢癢偷著學。”艾苗出生在陜北米脂縣,在母親的影響下,七八歲就對刺繡產生了極大興趣。
結婚后,艾苗來到寶雞一家企業工作。2000年,企業進行改制,艾苗買斷工齡拿到了6萬元,決定做自己喜歡的刺繡。說干就干,她注冊了陜西天秀服飾有限公司,租了廠房,招了幾個工人,買了幾臺縫紉機、繡花機,開始給本地一些服裝廠做刺繡配套。做了一段時間后,艾苗想如果那些服裝廠沒有訂單,她公司的工人也就沒活干了。經過深思熟慮,艾苗決定公司先不接活,開始專心研究秦繡,以創新突破發展瓶頸。
秦繡是民間傳統刺繡,它不僅裝飾美化著人們的生活,而且與人們的生活和民情風俗緊密結合,滲透到人們的生辰、婚嫁、壽誕、祭祀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為了能熟練掌握秦繡,2001年開始,艾苗開始坐班車到千陽、岐山、扶風等地找老藝人學習。有時,她遇到一位特別專業的老藝人,一連幾個月都吃住在縣上,跟老藝人討論秦繡的針法、繡法。通過走訪學習,艾苗發現秦繡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它的圖案設計要能充分體現出秦繡針法特點,繡之前就要選好、算好各種針法運用。轉眼兩年時間過去,艾苗跟著十多位老藝人從手工秦繡開始摸索,體驗秦繡的各個環節和要點。
艾苗說:“我學習時,常聽老人們說,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繡娘,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刺繡不賺錢不愿意做,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藝人已經很少了,而且年齡都在45歲以上。我就想,手繡可以繡出那么多精美產品,那機繡呢?”艾苗開始嘗試各種針法,長針、亂針、插針……還有不同顏色的線,于是布面上產生了各種微妙的變化。就這樣,她趴在縫紉機、繡花機上一針一針反復試驗,研究了大半年。她發現,機繡手藝熟練了,能仿繡出原汁原味的手繡產品,而手繡和機繡相比,差就差在效率上。練好了“基本功”,她的創新之路便開啟了。
立足傳統創新
2003年,艾苗堅定了發展機繡仿手繡的信心。她向相關部門申請了無息貸款10萬元,招聘了10多名會刺繡的女工,給公司添置了10多臺繡花機、激光機、縫紉機等設備,開始批量生產刺繡產品。一開始,產品上的圖案大多是仿照一些民間的作品圖案,可市場的反響并不樂觀,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幾個月入不敷出,艾苗又拿出10多萬元積蓄,繼續堅持下來。
雖然是仿手繡,也要有創新。艾苗告訴記者,比如結婚時掛的門簾,一個門簾的“娃娃系列”,市場上多是繡兩個簡單的娃娃圖案,她給這個門簾設計了兩個娃娃手拉繡球入洞房的圖案,在門簾兩邊繡上些花,再在中間繡上花好月圓的字樣,這樣的門簾更加喜慶且別具一格。這款門簾一下成了公司單品銷量最好的產品。
之后,艾苗更加注重刺繡的圖案設計,給傳統圖案加入現代元素,注入自己的思想。比如傳統的作為嫁妝的繡花枕,常以“魚戲蓮”“蓮花石榴”“鳳凰牡丹”等為主要圖案;在添丁增歲的產品上,多以“虎、獅、麒麟”等瑞獸及“五毒”圖案為主。艾苗在繼承這些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再給這些圖案加入動物、植物、戲曲人物、典故、吉祥圖案等,以象征、寓意、比擬與諧音的手法來表達和寄托一定的吉祥寓意,一上市就讓人耳目一新。
在傳統的小孩用的動物枕頭上,艾苗大膽創新,運用多種彩色線,再配以卡通人物,這樣一來,會更形象生動、別具一格,備受孩子們喜愛。艾苗說:“我在設計圖案時,會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場景、情節。”
“我們半年就要推出兩到三個新款,不然就很難在市場上站穩腳。”十多年來,艾苗始終堅持走西秦特色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路子。她從2007年開始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目前,已經取得了33項外觀設計專利,涉及門簾、枕套系列圖案,除此之外,她還有幾個外觀設計正在申請專利。
如今,艾苗的公司可以生產門簾、枕套、鞋墊、床上用品等50余種獨具西秦特色的刺繡產品,且產品深受市場好評,產品輻射西安、甘肅、青海等市場。艾苗表示,今后公司的機器刺繡還要不斷改進,她希望通過自己更多有創意、有意思的設計作品,吸引更多人關注秦繡,把秦繡做得和“四大名繡”一樣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