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踏上2.5產業新道路
傳統的第二產業是制造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中國制造”從OEM起家之后發展到現在,必須要重視自主研發,將產業制造與產業服務相結合,實現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因此稱之為“2.5產業”。
總部基地做“鞋業硅谷”
針對傳統制造尤其是鞋業的種種問題,華堅國際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創造性地提出了“2.5產業”的概念。
“傳統的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制造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中國制造’從OEM起家之后,發展到現在,必須要重視自主研發,必須將產業制造與產業服務相結合。”張華榮稱,“中國制造”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的完美融合,我們就稱之為“2.5產業”。
全國工商聯合會副秘書長王忠明表示,對于“2.5產業”,中國的企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實際上,“2.5產業”是中國的企業升級的步伐,既強調對研發的投入,又強調對營銷的開拓。兩個方向可以使得制造業更加對接市場高端,同時,強化以質量取勝。
“什么叫轉型升級?不是說你不做這種產品,而轉做另外一種產品,而是把這種產品做精做透,別人無法超越的時候再向外擴展出去,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加工廠,這才是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與‘2.5產業’是一脈相承的。”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鄭力說。
鄭力對筆者表示,實際上生產型服務業可以讓生產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更加聚焦。“生產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在信息時代變得復雜化了,工廠和工廠的競爭看起來是兩個工廠的競爭,更加是一個網絡化的競爭,是一種生產制造與生產服務全套的競爭。比如某發動機,現在只是出租,往后走它提供全套的售后服務,這樣就超出了原來單純的生產制造的范疇。”
事實上,“2.5產業”是把生產制造在一個平臺上用最高效、最便利、最直接的形式在最短時間里面形成資源的整合。“產業鏈是非常長的,包括生產、制造、融資、保險、設計、營銷、管理、資訊、品牌管理、物業網絡體系等。在這么長的過程中,如果產業鏈非常分散,整合的效益就很低,而且成本很高。為了降低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成本,提高產業鏈的效率就需要一個平臺。使各個環節的代表在這個平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以非常高效的辦法來實現制鞋產業的整合。這是符合當前企業的發展規律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原國家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說。
為了整合鞋業的產業鏈,世界鞋業總部基地應運而生。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稱,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就是一個服務鞋業產業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世界鞋業進入中國的升級承接平臺,通過這一平臺,讓世界上先進的鞋業科技進入中國。同時,中國鞋業也通過這個平臺學習世界先進技術,切實轉型升級,提升中國鞋業、東莞這個“世界鞋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促進東莞鞋業健康發展。
據悉,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項目總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分為五個區、三期開發建設,落成后可容納商戶5000家,從業者30000余人,年交易額高達600億元。首期項目融合產業、商務、交流、生活于一體,以鞋業產業上下游企業,商家為中心,用多元復合功能構筑大型綜合行業服務平臺社會體系,通過鞋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商務金融集聚、信息服務集聚,從而實現了鞋產業全產業鏈的無縫對接。成為成品鞋時尚潮流發布中心,新材料,新技術創新基地,入駐的企業和商家可以完全依賴這個平臺實現一切的市場交易,合作交流,并具備相對獨立發展的動力。同時,自身強大的綜合服務能力還可以形成區域輻射,甚至影響全行業的發展,真正發揮鞋產業硅谷優勢。
龍永圖認為,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鏈的競爭。“如果一個鞋企在東莞的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都能找到自己的辦公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這樣一個全球鞋業產業鏈的整合效率和成本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樣對于整個鞋業的生產產生深刻的影響。”
做精本土高端,鼓勵低端轉移
事實上,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制鞋業被稱作“候鳥經濟”,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上世紀60年代,世界鞋業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我國臺灣地區,90年代轉移到中國東南沿海。近幾年來,中國制鞋出現了訂單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同時,非洲也有后起承接的跡象,吸引了中國一些制鞋大企投資建廠。
由于長期埋頭OEM,我國大部分制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意識弱,設計研發能力不強,抗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這幾年很多鞋企或虧損、轉移和倒閉,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受到挑戰。作為“鞋業之都”,東莞厚街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在未來的發展上,許多業內人士幾乎觀點一致:經過金融危機以來的沖擊,現在東莞以及厚街存留下的很大一部分是生產中高檔鞋的企業,“而且東莞和厚街越來越注重打造高端制造的地位和接單營銷的功能,這已經成為轉型的趨勢”,單價低的鞋企已經外溢到內地和國外東南亞國家一帶。
那么,究竟是轉移它地,還是深耕本土呢?艾迪耐斯(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許福榮稱,“幾十年來積累的產業基礎以及完善的生產鏈,是很多地區沒有具備的東莞優勢,這為東莞鞋企提供做高附加值的高端鞋的條件。因此,未來東莞鞋業的方向一定是將重心集中設計和研發上。”他同時認為,未來中國鞋業的板塊會出現如下分布:高端鞋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高附加值足以讓企業承受各項成本的增加;低端鞋逐漸轉移到內地,甚至低端鞋的生產,可能會放在東南亞國家。
林毅夫在第五屆世界鞋業論壇上表示,中國在新一輪的世界制造業轉移趨勢及國際分工的產業形勢下該抓住機遇選擇下一個藍海,而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非洲相較于近年承接了部分世界制造業而發展的東南亞國家來說,在勞動力和投資政策環境上,都更適合中國制造企業進行更長遠的戰略計劃。
而面對困境,更多專家學者建議傳統制造業應學會專業和堅持。鄭力指出,以汽車、石油化工美國等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的美國,其特點均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流水線模式,而二戰后依靠汽車、家電、微電子等產業而經濟迅速崛起的日本則是追求精益生產模式,生產運輸、流程體系、供應鏈體系等環節均以精益化為目標。而未來20-40年,中國制造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則不僅要求制造業繼續發揮優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份額。
“不僅僅是鞋業,其它勞動密集型制造行業,也將迎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機械化、智能化、精益化生產制造。”鄭力說。
郭正津也表示,在訂單急劇下滑時期,大幅降低成本是喬鴻鞋業當下的首要任務。為此,郭正津引入了“精益生產”生產的管理模式,以減少原材料浪費,降低生產成本。